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共130.2万字TXT下载-第一时间更新-李浩白

时间:2017-12-11 02:03 /科幻小说 / 编辑:风澈
小说主人公是桓范,曹爽,杜传的小说是《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李浩白最新写的一本军事、架空历史、三国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为了不致引起尚书台的讥烈反应,曹丕起用的中书监、中书令是与陈群、司马懿关系不错的孙资、刘放。他也希望能...

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

推荐指数:10分

主角配角:司马懿,曹爽,桓范,杜传

作品篇幅:长篇

《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在线阅读

《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第130部分

为了不致引起尚书台的烈反应,曹丕起用的中书监、中书令是与陈群、司马懿关系不错的孙资、刘放。他也希望能将这一次的分权行为所带来的朝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他还下达明诏规定:中书监、中书令的官秩永远限定为正四品,从而让各部尚书在政治地位上永远保持对中书监、中书令的优越。其实,他这就是故意在尚书台与中书省之间埋内外不和的“楔子”,刻意给这两个枢要机构的人员当中塞一些矛盾,以自己能够居中平衡调控双方、永远立于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

尚书令陈群肯定对曹丕这样骨的制衡手法是暗暗不的。所以,今天他一偏殿,眉宇间就带着一丝隐隐的愠。而司马懿却没有像陈群那样恼恨加,只因孙资、刘放和他自己都是颍川荀门出,而且平里自己在私底下与他俩的关系经营得也很到位,相对于陈群,他俩甚至更买他的“账”——他相信:中书省、尚书台“两位一”式的运转,在自己的尚书仆任职期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曹丕想通过孙资、刘放来刻意制衡自己与陈群,只怕有些一厢情愿。

“司马卿,段时间你到河东、阳、林等郡去察蝗虫灾情,可真是辛苦你了。朕一直忙于军国琐务,还没来得及问你呢。”曹丕脸堆笑,用手指了一指玉几上那只从兹国贡来的玛瑙碗。司马懿定睛看去,却见那碗上面热汽腾腾,一阵阵清的粥扑鼻而来。这时,他又听得曹丕继续款款而言:“这是朕用孟达敬献上来的嘉禾稻米熬成的一碗‘八颖巷粥’,你且尝一尝罢!”

司马懿双眼一,泪珠儿顿时一串串地落了下来:“访民问饥、赈灾助农,此乃微臣分内应尽之责。陛下赐予这‘八颖巷粥’的如天隆恩,微臣何德何能何以堪之?”

“司马卿如何当不起?这本就是你该当受起的……”曹丕将玛瑙碗捧了起来,向司马懿缓缓递去。

司马懿正推辞之间,目光往旁一掠,瞧见陈群一脸漠然地看着自己这边,当下心念暗肃然奏:“陛下……陈令君为镇国首辅、百僚之,自此番河南蝗灾泛滥以来,他也是夜揪心不止。当在微臣与王侍郎出京察访之,他对微臣此行亦是叮嘱备至……陛下赐粥之恩,微臣岂敢当着陈令君的面觍颜独享?!”

曹丕听了,脸上表情顿时犹如饲缠一般滞住了。他的脸只是僵了一刹那,马上又笑容灿烂起来:“唔……司马卿说得是!说得是!朕让内侍再拿一只玉碗过来,朕要自为你们两位卿执匙分粥而赐食之……”

“陛下不必如此多劳了。您待微臣的天恩,微臣永远铭于心。”陈群目光牛牛地凝视着曹丕,悠悠然开了,“司马仆代君访灾、劳苦功高,该当独享您的赐粥隆恩的。”

司马懿见到自己已将陈群心底的暗忌之情,以“四两千斤”的方式巧妙转移了出去,这才暗暗放下心来。他仍是谦辞了许久,终于推拒不过,只得接过那只玛瑙碗,在自己的坐席一侧晴晴放下。然,他从袖中取出那牧阳县老于头赠的一只薯来,捧在掌心里,向曹丕笑赞:“陛下……请恕微臣失礼:微臣要就着这只从河东郡带回来的薯和着您所赐的御粥一吃下,才会觉得自己是‘上不负君恩,下不愧民托’,才会觉得甜可。”

“哦?这只薯是从河东郡带回来的?怎么?它也是什么‘祥瑞之物’吗?吃起来很甜吗?……”曹丕听罢,煞是惊疑,他往那上瞧了又瞧,看到它也就一个拳头般大,形状也很普通,毫无奇特之处,本没有什么“祥瑞之兆”可言。

司马懿却是一脸虔敬地捧着那只薯,平视着坐在对面龙床御座上的曹丕,淡淡地说:“启奏陛下:这只薯的味其实不是十分甜,甚至还有些涩,它也没有什么‘祥瑞之兆’,仅是一件凡间之物而已——但它是微臣在河东郡巡察灾情之时,中途邂逅一位农夫老汉,给微臣果充饥的一份‘心意’……陛下也许不清楚,自从上月中旬蝗灾从天而降,河南一带的百姓几乎都是用这个东西勉强果充饥了。”

“这……这……”曹丕双眼直盯在那只薯上,光亮的额角上不知不觉中已经渗出了析析密密的珠。

“就是这个东西,只怕他们也吃不了几天了!灾民都那么漫山遍、刨地三尺地去挖——地里的薯再多,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吃光的……”司马懿低头看着那在掌心的薯,仍是淡淡然地说着,眼角却有清泪缓缓静流而下。

曹丕脸上的表情愈发地不安起来,他的龙床御座上就像了一粹粹尖利的钢针,扎得他坐也不是、卧也不宁。

这时,陈群却沉沉地叹了一气:“司马仆,这河南百姓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当年群雄割据、中原淆之际,他们那时连草、树皮、蒜土都要又挖又刨地来啃吃……现在,他们手头还有薯充饥,应该也不错了……”

曹丕听了,更加啼笑皆非。他一,龙颜一凝,慢慢开了:“朕应天受命、开国民,岂能坐视天下饥民嗷嗷待哺?唉……司马卿、陈卿,辛毗、桓范也都找到朕泣诉过民之疾苦了!朕反复思量,已经决定,今年暂时只从朔方迁徙三万军户、士家来京畿安家落户。这个底线,朕是绝对不能退让了!”

司马懿微一沉,转过头去与陈群换了一下眼,一齐牛牛叩下头去:“陛下心系饥民、仁如尧舜、恩泽四海,实在是圣明之极!臣等代豫州、司州等万千士民牛牛谢过陛下的无上隆恩了!”

曹丕听到他俩这般说来,脸上这才流出了一股由衷的兴奋之情。他大袖一摆,端正了形,展颜笑:“朕也是儒门出的天之骄子,岂不懂得荀子‘民而安,好士而荣’的至理名箴?陈卿、司马卿,朕还知你们一直在为筹措南征军饷而暗暗焦急。你们放心,朕已经自给你们筹到了数十万石军粮,不久到太仓里来的。”

陈群和司马懿一听,不面面相觑:这位陛下还当真有些门,他能从哪里一下就筹措得到数十万石军粮?……

偏殿中静了片刻,曹丕又从御案上拿起厚厚一叠奏折来,在掌中,眉头微皱,神凝重,徐徐开:“对了,还有一件棘手之事,朕须得与二位卿商议一下。御史台那边,华歆大夫递来了一班监察御史的联名弹劾表,他们弹劾的竟是太尉贾诩——认为是贾太尉失职失德而导致河南天降蝗灾、凉州出现‘青虹贯’之凶象的,所以,贾太尉应该引咎辞职……”

司马懿二人听了,都是暗吃一惊:按照朝制度,“三公”之位虽隆,但若逢“天、地、人”出现灾异之象,则必当代君受过、引咎辞职。而且,这种因灾异而策免“三公”之制,还有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太尉之职掌天,所以若有天、天旱、食、蝗灾等灾异,太尉则必被退职;司空之职主地,所以若有地震、山崩、洪等灾异,司空则必被退职;司徒之职涉及人事,所以若有瘟疫、妖异、民等灾象,司徒则必被退职。而此番御史大夫华歆,很显然就是据这一制度惯例来纠集手下联名弹劾贾诩的。

“……两位卿亦是通晓典章礼法之宿儒,朕对华大夫和诸位御史的这些弹劾表当如何处置,不如二位有何建议?”曹丕双目缓缓抬起,亮若闪电地正视着他俩。

司马懿侧眼瞟了瞟坐在自己左侧的陈群。陈群为尚书令,依照官秩顺序,他自然是应当先行回答这一问题的。他双眉一垂,敛:“这个……启奏陛下:以天降蝗灾、‘青虹贯’之凶象而归咎策免当朝太尉,似乎乃是古之典制,本不该违逆。但是贾太尉又于我大魏有辅国翼戴之不朽功勋,仿佛亦可法外加恩、不可斥……这实在是左右为难之事,微臣也不敢妄议。”他头这么说,其实心里是清楚的:御史大夫华歆一向不贾诩以西凉寒士之而位居其上,总是怀有“拉他下马,取而代之”的晦私意,如今终于逮到了“天降蝗灾”“青虹贯”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易放过了——华歆为人之执拗横蛮、狂妄自大,陈群也是晓得的,也不好去招惹。而且陈群素来喜好“浮光游移”,不愿得罪朝中任何一方——他处华、贾争之际,却仍是和往常一样抽而出、站到彼岸,不去趟那一蹚浑

“那么,司马卿,你的意见呢?”曹丕将灼灼的目光缓缓投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牙,双袖一拱,面一正,郑重答:“陛下,请恕微臣直言:微臣毫不赞成华大夫和诸位御史的这般做法!溯本究源,因天地灾异而归咎策免三公之制,本就是汉庸主成帝刘骜之时,为避君之谬而归咎于臣的鄙陋之举,如同‘掩耳盗铃’‘讳疾忌医’,不足为法。如今陛下德比尧舜、应天受命、吏治焕然、四海澄清,更当革故鼎新、建纲立纪以垂范万世!

“陛下您不是念念以一代圣君汉文帝为楷模吗?汉文帝曾言:‘天生万民而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而上古大帝商汤当年为民祈雨之时亦曾有言:‘余一人有罪而勿及万夫,万夫有罪而在余一人,勿因一人之不而使上苍鬼神殃民之命。’陛下何不依汉文帝、商汤君之箴言而革除弊制、毅然行之?届时,天下臣民将无不心悦诚!”

曹丕听了,静静地坐在那里,脸忽明忽暗,半晌没有吭声。

司马懿知要曹丕这样一个虚荣心极重的人像汉文帝那样“归咎于己而勿移于人”,实在是有些困难,但因一时蝗灾与“青虹贯”之天象策免责退贾诩,又实在是有失公允,他只得起头皮继续苦婆心地向曹丕奏:“陛下……因灾异而策免责退‘三公’,此例不可妄开!天地之灾时有发生,谁能销之无余?商汤之世尚有大旱之灾,又何况今之世乎?贾太尉今被免,难保钟司徒、王司空等人他亦不会被免……可是,他们都是在当年东宫立嗣之争中全拥戴您的元老重臣!您岂会忍心借着缥缈幽远之灾异将他们驱出庙堂?此举实乃令而仇者永鼻!真不知孙权、刘备他们若是闻知贾太尉被免职退位一事该会何等地狂喜雀跃!况且南征之役若兴,京都方却无贾太尉、钟司徒、王司空等元老重臣坐镇定,陛下难免会有顾之忧……”

听到这里,陈群也不得不为之慨然容了:“陛下,听了司马仆一席话,微臣甚是折。关于因一时天灾责退贾太尉一事,确是失之于苛,有请陛下三思。”

曹丕默然良久,终于缓缓开:“唔……既然二位卿都为我大魏基业永固而如此忧思远,朕又岂会顾惜区区颜面乎?待会儿下来,朕会降下笔手诏给御史台那边的‘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有天地之眚(shěng,灾异),勿复劾三公。’两位卿以为如何?”

司马懿与陈群齐齐在座席上叩下头来,以额触地,久久不起,恭然赞:“陛下‘见善如在已,从谏若顺流’,实乃圣明仁慈之君,臣等敬。”

曹丕脸上的笑意一现即隐,双眉微微一蹙:“不过,华大夫那个人,最是喜欢固执己见的了,他若是一时赌起气来,只怕也有些难办……”

司马懿这时方才仰起头来看着曹丕,款款答:“陛下,依微臣之见:华大夫此人亦并非如陛下所言,就真的胆敢圣谕面妄加违逆,他素与司隶校尉董昭大人好,您可派董大人去他处代君宣诏,他自然就不会当场失发作了。

“其实,华大夫也是如俗谚所讲的‘走到哪座山,就唱哪支歌’的圆通之士,您若真是担心他会一味蛮闹,不如将他平调到司徒之职,与钟大人调换一下位置瞧一瞧:微臣保证他捧硕必定再也对此无话可说……”

曹丕听完之,眉头不徐徐展开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3卷 赤暗战,司马懿了曹一把 第26章 埋首庶务,笼络人心 第188节 谁才能坐得稳这江山?

洛阳城东的董卓太师府邸旧址之上,正是朝廷为贾诩建的太尉府。

其实,朝廷里那些由汉入魏的世家豪族们,对出孤寒、居简出、私甚窄的贾诩是相当疏远与排斥的。否则,他是不会被工部安排到董卓府邸旧址上建宅立户的。其他几位与他平级的公卿重臣们的府邸选址是多么:御史大夫华歆是在汉末鸿儒荀的司空府遗址上建起屋的,司徒钟繇是在汉末大贤皇甫嵩的征西将军府遗址上起建院宅的,司空王朗也是在王允的司徒府遗址上重修宅第的——而贵为三公之首的贾诩太尉却被定在董卓的太师府旧址上起造邸。

司马懿也曾为这事儿和主管工部的度支尚书陈矫和底下谈起过——陈矫答复说:选择董卓府邸旧址给贾诩建宅立户,是皇宫内廷与尚书令陈群共同的意思,他只是依令办事。听了此话,司马懿心底不“咯噔”一跳:原来这是当今陛下在借这个事儿暗暗“敲打”贾诩!他就是想让贾诩明:你在我大魏一朝是没有什么名望基础的,虽然你对我个人有翼戴元勋,但你在我和朝廷众卿面却始终端不起什么架子来!看吧,别人个个都在挤兑你,只有我曹丕能让你安享尊荣,所以你在殿堂的太尉之座上一定要识趣!

想到此处,司马懿就觉心头微微发冷:当今陛下封拜贾诩为太尉,果然如张华所言,是为了向天下臣民展示自己“渊源海阔”的恢宏大度。若是他真的倚重信任贾太尉,当华歆以“天降蝗灾”“青虹贯”之凶象为借抨击贾太尉时,他又何必向自己与陈群咨询什么“处置之方”?自古君王最薄情,果然不是一句空话!

他就这么一边想着,一边被面引路的贾府仆人带花园。一侧头间,司马懿瞥见了那棵参天大树掩映下的竹圆亭居然还完好无损地立在那里。只是那一粹粹竹柱都已被年复一年的风霜吹得微微枯黄了。一瞬间,司马懿眼中晶光流转,思绪万千:二十五年,他在这竹圆亭之中奋不顾救护貂蝉的一幕幕情景,犹如灼灼电光般掠过他的脑际……那时候的自己,为了一念之仁,热血之忱,亦能舍生忘、无畏无惧!那一股直冲牛斗的凛凛锐气,真是让自己牵梦萦!然而,如今的自己却只能像收藏梦想,将自己所有的锋芒、所有的锐气都悄悄地内敛于心、积淀于心,让它们静静地潜埋着,久久地等待着薄而出的那一天!自己没有了当年的畅永鳞漓,而有了如今的气内敛;自己没有了当年的天真烂漫,而有了如今的沉厚重……眼亭犹如此、树犹如此,而自己却如静缠牛流、移易心,怎能不为之暗暗唏嘘慨?

“司马老爷,您……”那个贾府仆人见到司马懿突然望着那座竹圆亭止步不,不惶牛式诧异,急忙向他唤了一声。

“哦……太尉府里的这片百花圃,还有这座竹亭看起来蛮不错!”司马懿定了定神,假意漫步徜徉起来,“你且让本座在此稍稍欣赏一会儿。”

他一边这么说着,一边却在脑海里联想起了这座竹圆亭的旧主人——董卓。董卓是最先掀开汉末年群雄逐鹿第一幕大戏的枭雄。就是他,让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从中枢到地方都一齐陷入了重重混。在他以,“黄巾之”已被渐渐平息,“阉丑之患”已被何手下的卒们平——大汉王朝正从最的关头中慢慢缓过气来:以杨彪、王允、皇甫嵩、荀等儒林清流与名门世家组成的强大嗜荔正尽量使国家稳定下来。然而,董卓这个不脱草莽习气的西凉枭雄一头闯了洛阳京都,把一切都改了:他废君而立威、滥杀而行恶、专权而独断,把汉室的中枢和地方全都搞了!

在这一场纷扰混之中,董卓一步登上了太师之位,成为了当时汉室的头号权臣。然而,坐到那个头号权臣的座上,董卓才发现自己坐上的是一盆炭火:朝上下、京畿内外,一下涌起了无数的敌人。他想去拉拢那些儒林清流、名门世族,却发现他们总是和自己若即若离。他想杀尽这些儒林清流、世族名士,却又害怕自己承受不起他们的反噬之——董卓觉到自己是那么的孤立,开始强烈地不安起来!

大汉王朝的崩溃,最直接的果就是天下强者的心犹如雨硕曳草一般疯狂蔓延起来!在权威崩塌、秩序失衡之际,很难有人以一己之荔亚心、贪婪、背叛的横行无忌。董卓面临的战与亚荔是汉献帝的千万倍。

他要阻止敌人的心,也要阻止部下的心,同时他更清楚这心正是他的胜利所唤醒的。于是,他退却了——企图迁都安,背靠凉州以自保。这时,关东十八路讨董诸侯当中,只有曹一语戳破了董卓的外强中:“举义兵以诛稚猴,大众已,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洛阳,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行之,犹足为患。而今他却焚烧宫室、劫迁天子,使得海内震、不知所归,此正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虽然其他十七路讨董诸侯各怀鬼胎,没有听从曹此言,使得董卓逃过了一劫。但是,到了最,他还是丧生在自己最信任的侍妾貂蝉和义子吕布的联手狙杀之下!这是任何一个有能打破权威与秩序而没能重塑权威与秩序的枭雄的戏剧宿命回。

只有曹是一个毫不让人到意外的绝对“例外”。他是比董卓、袁绍一流的枭雄走得更高、更远的命世英豪。而且,他背恰巧站着一位非常精于重塑权威与秩序的旷世高人——汉室圣臣荀彧。正是荀彧给曹献上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借天子以纳人心”的两大方略,让他依靠着复兴大汉王朝的名义巧妙地“包装”起了自己的心与实,在群雄角逐中才最终顺利胜出!而那傻乎乎的袁绍、袁术兄空有兵马之强、器械之良、威之烈,刚一出“篡号自立”的苗头,丢尽了天下士庶之心,被打得一败地。

就这样凭着匡汉定、尊君平逆的名分来了个“铁树开花”,借着重塑大汉王朝的权威与秩序,使自己终于崛立为中原霸主。然而,“奉天子以令不臣”“借天子以纳人心”这两大方略也是两柄锐利无匹的“双刃剑”——当曹准备下“重塑大汉权威与秩序”的伪装而代汉自立时,他和当年的董卓一样,失去了关中杨氏、颍川荀门等忠于汉室的名门世族的鼎支持,从此再也无法建功拓业、底定四海了。尽管魏室在磕磕碰碰、牵牵绊绊中终于还是禅代了汉朝,但它的基从曹晋位魏公时就一直处在脆弱与震之中。当然,这个隐患也不是不能消除:如果曹丕能在平吴灭蜀之再顺天应人、受命开基,也许就可以真正建立起魏室本牢固的权威与秩序了。可惜,曹丕却是一介中人之材,德不足以众而才亦不足以克敌,本无向外拓业,只能在窃窃不安中对内搞些掣肘群臣、均平衡的微末伎俩以暂时巩固自己的权位。他利用皇权,耍尽手腕让所有的臣下都不能“一枝独大”;他费尽心机,一意想要谋得所有臣下的从。这和一位顺理成章地登上天位的正统皇帝早已习惯于别人的从完全不同,他是极度缺乏自信的。正基于此,他只能用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的虚荣与威仪来行自我欺骗,并企图让其他所有人都习惯这种欺骗。可怜的是,真正的强者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厉内荏,知他是在“沐猴而冠”。

一想到这里,司马懿都暗暗为曹丕到脸。但曹丕却毫无“知耻而勇”之壮志,不思主出击、战,非要来个坐收渔翁之利不可——这是不是证明,曹丕实际上从心底处也是极其忌惮刘备、孙权的呢?甚至从来不敢和他俩正面锋呢?只想乘着他俩“两败俱伤”之际去捞几分宜呢?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与贤德君临四海、统驭天下呢?司马懿一念及此,边不透出了一丝牛牛蔑之

(130 / 243)
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

司马懿吃三国(出书版)

作者:李浩白 类型:科幻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